2016年10月,青海省茫崖市警方接到报警,有一个探险者在罗布泊边沿的大浪滩上探险时,意外发现了一具干尸。
在罗布泊这个广袤的地方,许多土地荒无人烟,再加上没什么植被和淡水,时而会有人不小心在沙尘暴中迷了路,最后葬身于此,所以警方对干尸并不感到稀奇。
只见干尸是微微蜷缩着身体躺在地上,蓝色的工装完好地穿在身上,只不过身体早已腐朽,只剩下干枯的骨头,沙子已经将整个干尸掩埋住了一半,由此可见其存在于此的时间已经不短了。
在仔细检查时警察发现,死者身边有一个浅绿色帆布包,因为陈旧已经破了许多个洞,包里装着一副护目镜、一个老式手电筒和两封没有寄出的信,信上的字迹已经没办法辨认。
老旧的手电筒和书信,这么多东西都是上世纪才会使用的工具,因此警方判断,这名死者很可能已死去很久了。
因为他身上的护目镜和工装,都是上世纪在西部建设时部队一些工作人员特有的着装,这不免让人猜想,难道这名死者是上世纪在此处遇难的老兵?他遇难到底都经历了什么?
为了能方便后续的勘察和检验,警方在提取了死者的随身物品和必要的身体提取物后,先将干尸进行了就地掩埋。
由于死者已经死去很久,所以很可能已经有亲属或朋友报案,因此茫崖警方先是在当地公安机关公众号上为死者发布了一则“寻亲启示”,希望可以被其亲属看到。
发布的信息中重点提到,从死者贴身携带的信封的邮戳能判断,死者死亡的时间大概是1960年年底到1961年年底之间。
这则穿越了50多年的寻亲启示一经发出,就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多家媒体纷纷转载。
这么一经扩散,事情果真有了眉目,在《成都商报》对消息进行转载后,很快引起了四川巴中警方的注意。
据巴中公安机关介绍,1961年时派出所曾接到一名女子的失踪报案,她的丈夫就是远在他乡并时不时给家里寄信,但从不说明自己身在何处和做什么事。
后来家里从1961年春节起就再也没有收到过丈夫的来信,经过其家属和警方多方寻找始终无果,后来被列为失踪人口。
茫崖警方与巴中警方经过多方寻找,终于找到了当初报案的女子邓光学,最终判断遗骸很可能就是四川巴中市巴中区龙背乡失踪了五十多年的李中华。
警方随即启动了DNA检测工作,对李中华的儿女进行抽血取样,然后将血样送往青海省有关部门,与从遗骸身上采集的DNA样本做比对,几天后结果出来,死者果然就是四川巴中的李中华。
经过详细的资料查找,警方了解到,李中华在1930年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市龙背乡,19岁时结婚,2年后参军,成为了部队的一名工程兵,不久后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
在朝鲜战场上,李中华经常为了抢修桥梁和道路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穿梭在炮火之中,因为表现突出,荣立了一次二等功,第二年因为腿部负伤而复员回家。
按理说,荣立了二等功后复员回家的老兵,应该会得到妥善的安置,在家乡能有一份合适的工作继续生活,为什么李中华却在后来出现在青海省茫崖呢?又为何会葬身于茫茫的大浪滩呢?
那时候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各方面的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许多家庭只能勉强满足温饱,孩子比较多的家庭就常常吃不饱饭。
再加上制度上还不够完善,腿部落有残疾的李中华复员回家后只能领到微薄的伤残补助金,一家人的生活只能勉强维持。
后来1958年又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本来就困难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一家老小常常吃不饱饭。
据李中华的妻子邓光学回忆,当时李中华为了养活一家人,先后在当地的砖窑厂、染布坊和铁路上做工,挣些微薄的收入,后来又离开了家乡,到贵州省内的铁路工地上做杂工。
铁路建设完成之后,他又回到了家乡,一边在家帮妻子做家务,一边在附近打零工挣钱贴补家用。
可是突然有一天,李中华就从家里消失了,妻子回到家时没见到李中华,到该吃饭时李中华也没有回来,妻子四处寻找,均无下落,第二天妻子发动了亲朋好友到处寻找,也没有找到。
过了一段时间,正当妻子为李中华的消失而感到万分难过时,家里突然收到了李中华的来信,信封中有一笔钱还有一张信纸。
李中华在信中说,自己在外面打工,过得很好,让家里人不要惦记,至于是在啥地方做的什么工作,则只字未提。
就这样,家里后来也时不时收到李中华的来信,偶尔在信封里会有李中华一起寄回来的一笔钱,给妻子贴补家用,可是到了1960年年末,就再也没有收到李中华的来信,从此丈夫就音信全无。
听到这里,警方瞬间察觉到不对劲,那么李中华在罗布泊丧生,是否与这一突然间的消失有关呢?而他在最近一段时间里到底做了什么?
罗布泊是新疆东南部一个较大的湖泊,因气候和地理环境等原因,湖水是咸水,所以湖泊无法供养人口,再加上周围都是无法耕种的土地,所以多年来罗布泊一带都是荒无人烟。
所以上世纪我国在研发核武器时,就将研发和试验基地选在了这一带,我国当时的、氢弹的研发和试验,均是在罗布泊进行的。
而李中华消失的时间,正处于我国在罗布泊马兰基地研发核武器的时期,并且他被发现的地方是在青海省内的茫崖市境内,茫崖与新疆接壤,离马兰基地并不远。
所谓的马兰基地,只是罗布泊一带开满了马兰花的一片空地,当初我国在此处秘密进行核试验,因此那时这片地方是一个绝对秘密的存在,一般人很难进入。
而李中华是复员军人,且在部队中是一名出色的立过军功的工程兵,加上他遇难时身上穿的工装和贴身携带着的护目镜和手电筒,李中华有很大的可能性是在家突然接到了什么秘密任务,然后立即赶往了新疆罗布泊,并参与到当时核试验的相关工作中。
为了查清楚事实真相究竟是不是如此,警方又将目光锁定到了李中华贴身携带的帆布包中的一份《洛阳日报》上。
当时社会的交通并不发达,人口流动性很低,李中华带着这样的一份地方性报纸,说明他去罗布泊之前很可能是在洛阳。
通过查找后来解密的资料,警方发现当初确实有一支来自河南的勘探队,从河南洛阳出发前往新疆。
但是因为年代久远,当年的人和事都已经非常困难查找到什么具体细节,后来警方经过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当年随勘探队出发的一对夫妻。
据丈夫李良玺回忆,当初勘探队里并没有一个叫李中华的人,而且队里全都是河南人,并没有四川籍队员。
而妻子也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她看到照片上李中华的护目镜的时候说,那种护目镜确实是当初部队统一配发的。
他们离开核试验基地比较早,他们记得在快离开的时候,基地里确实去了不少四川籍的老兵,至于这些老兵是从哪里出发的,就不清楚了。
事情调查到了这一步,各个线索就已经给李中华当年的行动轨迹拼凑出来了一个大致的轮廓。
事情很可能是这样的,李中华接到上级的命令后,先是按照指示前往河南洛阳集合,准备从洛阳前往新疆罗布泊,在临出发前李中华买了当地的一份报纸带在身上。
后来李中华找机会给家里寄回了信,由于要保密,所以在信中并没有说明自己的所在地址和所做的事情。
在罗布泊执行任务时,李中华因为遇到什么状况而掉了队,因为有腿疾所以没能及时赶上队友,后来他遇到沙尘暴走错方向走进了无人区,队友回去找他也没有找到。
迷了路的李中华在大漠中一个人跋涉前行,直到身上的粮食和水都已经耗光,在茫茫的无人区之中,他陷入了绝望,最终无力地倒在了荒漠之中。
如果当时李中华真的是在执行有关核试验的任务时失踪的,部队应该会派人想办法去找的。
但是现在已逝去了半个多世纪,再加上当初核试验工作的保密性质,当时李中华是在哪个部门负责什么工作,以及部队为寻找李中华付出了什么努力,都已经不得而知了。
当然了,这些都只是根据所掌握的间接线索进行的推断,并不是确定无疑的事实,对于李中华当年的经历,有的人还提出了另一种说法。
李中华出现在新疆的那个年代,不仅处于我国核试验进行时期,还处于我国大力建设新疆的时期。
早在建国伊始,为了巩固边防、加快发展,减轻新疆当地人民的生产负担,我国政府就命令驻扎在新疆的部队除了负责驻守边疆以外,还要自行在当地搞生产建设,尽量实现粮食、被服等物资的自给自足。
后来又经过几次改编,驻扎在新疆的部队先后更换了番号并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最终共同正式组建为了“中国人民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
而当时李中华不远万里从四川前往新疆,很可能是以一名退伍老兵的身份加入到了新疆的生产建设队伍中。
根据李中华遇难的地方和由洛阳到新疆的路线,警方又从历史资料中找到了几个当初李中华很可能参加的几个建筑设计企业,这中间还包括一个比较大的建筑设计企业“米兰农场”,并仔细查找了这几个建筑设计企业当年的人事资料,但都没找到有关李中华的线索。
由于当年通讯的不发达,这位抗美援朝的英雄并没有在生命的最后两年时间里给我们留下什么有关他的具体信息。
但是无论他是否重新加入了部队,是否参与到了我国的核试验建设工作中,我们都能确定的是,他当年一定是到青海和新疆一带参加了建设工作。
李中华青年时,国家爆发战争,他积极报名参军,投入到了抗美援朝的保家卫国战斗中,在战场上荣立一等功,并因伤残而复员。
这位从抗美援朝战场上光荣退伍的老兵,在为国尽忠后回到家乡,虽然留下了腿疾,但是依然靠自己的努力供养着一家老小,不惜多次拖着不便的残腿独自离乡谋生。
后来因为什么原因,又毅然来到远方的新疆或青海一带参加建设,始终惦念着家中的亲人,1960年年末或1961年年初,在一次外出工作中,他的挎包里还装着两封没有寄出去的家信。
由于天气突变或其他原因,他在茫茫的荒漠中迷了路,走向了无人区深处,经过长时间的艰难跋涉也没能走出无人区,因为最后没有了粮食和水而陷入绝境,倒在荒无人烟的大漠中,孤独地离开了人世,只留下家中亲人对他无尽的思念。
他的一生,是竭力为国与尽力为家的一生,是充满责任与勇气的一生,是默默无闻且艰苦奋斗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